卡卡中文网 > 历史小说 > 家父隋炀帝 > 一三三章 江陵沈氏

一三三章 江陵沈氏(2/1)

    六十多万亩的田,开始授田给百姓了。

    元文都派出五十多人分赴各地,在暗中观察授田情况。

    这其中,就属江夏郡的杨玄感不会做人,他授田的时候,只字不提杨铭,反观其他三人,都在大力宣传,此番授田乃是总管府的命令。

    以至于荆州各地百姓,都在颂扬杨铭的功德,有些分到田的百姓,甚至已经在家里把杨铭给供奉上了。

    我还没死呢......杨铭听到这些消息后,也是哭笑不得。

    整治文家的第一步,算是完成了。

    杨铭这么做,是想要在荆州地区收获民心,为将来打下基础。

    只要荆州一带认他这个人,那么在将来的大乱斗中,这里就有可以利用的地方。

    收获民心是第一步,安插自己人,是第二步。

    眼下江陵郡的郡尉、江陵县的县尉,都已经空出来了,这两个位置,慕容三藏是可以自己任命的。

    但是杨铭不放这个权。

    要不是现在身边没有适合做太守的人,他都想把慕容三藏换了,当然,换一个太守也不容易,而且流程非常复杂。

    慕容这个人,可以成为老二杨暕的亲信,却不容易成为他的,因为老二跟京兆韦联姻,而慕容三藏的后台是韦氏。

    这天,杨铭叫来元文都,询问对方有什么合适人选。

    他对元文都这个人,谈不上有多信任,不过元家目前已经没有了旧太子妃元珍这个后台,而老爹也已经顺利继位皇太子,那么元家将来的重心,势必会朝着这个方向倾斜。

    也就是说,目前为止,这个人值得托付一些事情,至于以后如何,还需观察。

    「殿下的意思,是您要安排这两个位置的人选?」元文都问道。

    杨铭点了点头:「嗯,你有什么可推荐的人选没有?」

    「下臣不敢推荐,」

    元文都心里看的很明白,这两个位置对杨铭来说,无关痛痒,但人家既然想要自己任命,说明是要培植亲信,那他还怎么推荐?

    他推荐的,还能是杨铭的亲信吗?所以他必须置身事外。

    杨铭也能大概猜到元文都内心的想法,笑道:「你是本王的长史,本王对你是绝对信任的,而你对这里也比我了解,推荐几个人出来,本王自会斟酌。」

    话都说到这个份上,元文都再不说出几个人名,就显得有些矫情了,于是他道:

    「我大隋开国以来,郡县左官,皆从地方选拔,首重其德,非威望高者不能胜任,再重其才,无才不足以论事,德才兼备者方为上上之选。」

    「眼下江陵,应首推沉氏、熊氏、蔡氏、张氏,殿下不妨在这些世家中酌选。」

    杨铭点了点头:「我会考虑考虑,你下去把。」

    元文都知趣退下,他越来越觉得这位小殿下太厉害了,他这个长史完全就是个摆设。

    杨铭清楚,选任左官,只能在氏族当中去选,因为普通人识字都不多,更不要说读过书了。

    只有读过书的人,才能当官。

    杨铭喊来庞韬,让其带人去一趟沉家,把沉家做主的那位请至总管府。

    傍晚时分,一名不足四十岁的妇人,被请至后堂。

    杨铭站在堂内,微笑迎接对方:「妇人操持家事,实为难得,请坐。」

    沉氏连称不敢,朝杨铭行礼之后,道:「能得殿下召见,是妾身的荣幸,也是沉家的荣幸。」

    杨铭摆了摆手,示意侍女扶对方坐下,

    沉氏也不好再推辞,礼貌的冲侍女点了点头,然后在最末的一张椅子上坐下,腰杆挺的笔直,

    坐姿端庄优雅。

    杨铭早就打听过此女底细,说起来也有点好笑。

    眼前这个沉氏,原本是秦王俊府上的侍女出身,隋灭陈之时,杨俊的中路军就在荆州一带,沉家出钱出力,

    于是杨俊便把此女赏给了当时沉家的家主沉兴做妾,沉兴这个人擅会逢迎,直接把自己的正妻给休了,让沉氏进了正房,还给他生了两个儿子。

    至于沉兴,跟着杨谅打高句丽的时候,死在了战场,于是沉氏就成了寡妇。

    孤儿寡母能在诺大的沉家站稳脚跟,在这样的男权社会中能够服众,并且成为家族的话事人,足以说明此女手段之高。

    而那几幅展子虔的画,就是她送的。

    「听说贵府做的是漕运生意?」杨铭笑问道。

    沉氏起身答道:「回禀殿下,寒家在江陵做漕运,已有百年之久。」

    「家里的人,都读书吗?」杨铭问道,有些商人世家,是不注重读书的,一门心思只想着赚钱。

    沉氏答道:「读的,族内弟子自小便读中庸、论语、礼记、春秋。」

    「藏书多少?」杨铭又问。

    沉氏答:「一百一十卷。」

    杨铭点了点头,这算多的了,大隋立国之后,各地州、郡、县都设置有官学,也就是官办学校。

    想要进入官学,得走关系,直白点,你爹得是当官的。

    可惜上个月的时候,大兴那边已经传下诏令,将所有地方官学一律废止,只留下国子监这一家中央大学,原因是杨坚觉得地方官学,多而不精,皆滥竽充数之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