卡卡中文网 > 玄幻小说 > 明朝第一弄臣 > 第284章 办学靠忽悠,利益动人心

第284章 办学靠忽悠,利益动人心(2/2)

    学校在明朝不是什么新鲜东西,等级高的有国子监,低的有乡塾、私塾,雅致点的有各类书院,都是教学生的地方,教授的知识也都差不多,都是以儒家为主的经史学问。

    教授其他的不是没有,如律法、算学等明经科目也有地方教,可愿意学的人少,教的地方也不多,不过是在各地州府的官学中,才有开设而已。

    这个想法是谢宏在添香的那天晚上想到的,不过缘由就要追溯到更早了。

    军器司开始运作后,谢宏就发现了,工匠们的手艺多半都非常精湛,可却没几个能说清楚门道的,更别提形成理论了。光是总结不出来经验倒没什么,可没有总结归纳,就没有创新。

    军器司当中除了冶炼技术和火药技术,分别有董平和曾铮,不需要谢宏参合,其他的技术,从设计到开发施行,全得谢宏一把抓,短时间没问题,时间长了,他一个人也忙不过,更没法推动技术进步。

    他不过是一个手工艺者罢了,不是全知全能神仙,对于后世的技术,多半都是只知道个皮毛而已,单凭他自己,是没办法推动技术进步的。

    因此,谢宏就有了把一些基础知识传播出去的念头,等到那天晚上给两个女孩讲解物理知识的时候,他更是最终确认了自己的这个想法。

    正德在经筵结束的时候说的最后一句话,更是给力,正德说那话的本意当然是给朝臣们设下个阻碍,让只要他们突破不了谢宏,就没办法再提经筵的事,可他这样一说,却让谢宏看到了办学的契机。

    谢宏当然知道士大夫们不会听自己讲经筵,可有了正德这么一句话,朝臣们又没有当场反对,那他自然就可以顺着杆子往上爬,设立学堂讲学了。朝臣们要是反对,他也可以用这个借口去堵对方的嘴。

    除了推广自然科学知识之外,那三千余宣府子弟的文化修养,谢宏也想抓一抓。知识能带来的是人的是非观念,眼下那些少年虽然对正德狂热的拥戴,对自己也是真心景仰,可人是会变的,光靠一时的激情是不能保证天长地久,必须得让他们有相应的观念才行。

    谢宏也不打算教出一群秀才举人来,只不过要让他们可以识字,懂什么叫忠君爱国,保卫家园,这样才能把他们的忠诚巩固下来,不至于受到外来的诱惑,出现叛徒什么的,算是个未雨绸缪吧。

    谢宏的这个决定,在京城激起了极大的反响。

    士人自然还是要骂的,一个只有秀才功名的人,居然敢开舍讲学,实在是太不知廉耻了。朝臣们虽然刚栽过一个大跟头,不好出头,可民间的士子也是很多的,这些人纷纷写文章作诗词,极尽嘲讽之事,若不是顾忌番子凶猛,他们甚至有心去南镇抚司抗议。

    相对于士人们整齐划一的反应,百姓们的感觉就复杂多了。

    谢宏推行台球的时候,人们趋之若鹜,可大多都是报着碰运气的侥幸心理去的,毕竟能够靠一项游戏亲近天子的,也就是一年一两个人,除了本事也是要运气的。好在是玩台球花费不算太大,本身又是乐趣十足,所以大伙儿也不吝于凑个热闹。

    等棒球出台的时候,动心的人就更多了,因为名额多啊!皇上可是自己组了队的,虽然不是每次比赛都会出现,可在甲子园的主场,皇上可是着实出过几次场的,投球技术那叫一个厉害,安打率更是冠绝群雄。

    只是棒球只招收少年,却是让很多人投效无门了,大伙儿虽然理解,心中却是不无叹息的。

    如今的这个学校,虽然没有天子门生之类的光环了,也不是游戏,想来也没什么乐趣,不屑的,痛斥的人虽多,可动心的人却也是更多了。

    与前两个不同,如果真的能在学校中把格物之道学到手,就算做不到谢宏那样,可有了高明的技艺,去军器司混个高级技师也很不错啊。

    珍宝斋承接了不少外面的工程,里面的匠人也开始渐渐和外间接触,关于他们的待遇、生活情况等情况,已经算不得什么秘密了,很多人都知道,而正是因为知道,所以才更让人心动。

    一个普通匠人,一个月有五两银子的工钱,而且若是工作量大,还有加班费和红包!

    高级匠人,一个月从十两到几十两两不等,其他福利也是水涨船高。

    可这都不算什么,这两种匠人都不过是手艺人,对格物之道都没什么领悟的,要是精通格物之道的,那叫工程师!比起前两者,待遇简直就是天壤之别,便是朝中的大臣们的俸银,都没法比,那叫一个丰厚!

    利益!这是最根本的东西,普通百姓未必懂得什么大义,过日子的时候也多半是浑浑沌沌的,可一旦关系到自家的前途和利益,他们都会变得精明起来。

    格物之道斗败翰林,那不过让人多点谈资,过些时间也就忘记了,可现在,格物之道能够给人带来丰厚的回报,这怎么能让人不动心呢?

    学好格物论,走遍全天下;

    一技有所长,卖于帝王家!

    最终,候德坊的一句口号彻底点燃了人们的热情。

    常春藤书院,也就是珍宝斋承办的学校,成了继皇家公园,甲子园之后,京城的又一个令人向往的所在,无数人都翘首以盼,等待着书院开学的一天。